十三闲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元代哥窑胆瓶 (更新完毕),我为国家修文物,十三闲客,征服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向南在观摩这幅字帖,钱昊良等人也凑在边上细细地看着,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欣赏着“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字帖,每一幅都是珍贵至极,平常想要见到都不容易,就算博物馆里也能看到,但那得隔着厚厚的玻璃,哪有现在这样近距离观摩来得畅快。
钱昊良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小声赞叹道:“不愧是‘书圣’的作品啊,这一幅字帖过了这么多年,现在看上去,还是带着一股潇洒肆意、狂放不羁的味道。”
熊嘉正也是低笑一声,说道:“边上乾隆皇帝用楷书重新写了一遍的字帖,看起来倒是显得娟秀多了。”
“向先生,怎么样,你有把握修复这幅字帖吗?”
几个人正小声嘀咕着,边上的尼森先生忽然笑了一下,说道,“如果你成功修复了这幅王羲之的《平安帖》,我愿意将博物馆中的一件元代的哥窑胆瓶作为修复酬劳。”
说着,他也不含糊,直接进入休息室内间,顷刻间就端出来一个古董盒,放在了向南的面前,显然他是早有准备了。
—————
“元代哥窑?”
在场的众人,听了尼森先生的话后,全都浑身一震。
当然,向南倒是显得很平静,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他之前连价值2个亿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都修复过了,怎么可能听到哥窑就被镇住了?
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汝窑可是排名在哥窑之前的。
咱可是瓷器之国,要淡定。
看到众人都眼巴巴地看着面前的这个古董盒,想打开看一看哥窑胆瓶,却又不好意思动手的样子,向南只好暗叹一声,俯下身来,伸手将古董盒的盖子轻轻打开。
一手拿住瓶颈,一手托着瓶底,向南将这件哥窑胆瓶取了出来,轻轻放在了茶几之上。
这件哥窑胆瓶,瓶口呈圆唇口,细颈,向下逐渐增大,与腹部没有明显转折。瓶腹鼓垂,底部承圈足。整器线条流畅,极为柔美。通体伴随有开片,釉面大小纹片相间,错落有致,铁线清晰自然,施釉丰腴匀净,釉色莹润自然,平整光亮。
底足露胎骨的地方,色泽暗沉,是典型的“铁足”。
宋代传世哥窑瓷器,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釉面具有如同“酥油”一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二是有“金丝铁线”的开片纹样;三是具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瓷器釉层一般都比较厚,釉层内含有气泡,像小水珠一样隐约可见。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紫口铁足”。哥窑瓷器的坯体,大多数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的,器皿口边缘釉层薄弱的地方,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四个特征,这件哥窑胆瓶都能够观测得到,显然是哥窑瓷器无疑。
哥窑瓷器自宋代开始烧制以来,由于流传稀少,且格调高雅,因此很受当时一些文人雅士的珍爱。
“这件哥窑瓷器,造型端庄大气,釉色光滑,开片细腻均匀,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古瓷啊!”
身为陕省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的鲁立军自然在古陶瓷鉴定水平水准不低,他一脸激动地看着向南,低声说道,“向南,答应他,只要把那幅王羲之的《平安帖》修复好,这件哥窑瓷器就是你的了!”
至于那幅王羲之的《平安帖》修复起来难度大不大,那就不关他的事了,反正他也不懂古书画修复。
他只知道这件元代哥窑瓷器是一件精品古瓷,在去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跟这类似的元代哥窑胆瓶,最终成交价高达3100万。
向南要是将它拿下了,绝对亏不了!
另外一边,钱昊良看了看这件哥窑胆瓶,又看了看那幅王羲之的《平安帖》,忍不住心里暗叹一口气。
说实话,那幅王羲之的《平安帖》虽然残损比较厉害,但他也有一定的把握能够将它修复,可惜,自己的文物修复水平不如向南,在文物修复界的名气也不如他,即便有这能力,他也没这机会去修复这幅字帖。
当然了,他倒不是嫉妒向南,羡慕还是有一些的,名声在外就是好啊,都不用你自己绞尽脑汁去想办法赚钱,别人听到你的名声,就自动送上门来了。
胡思乱想了一阵,他也朝向南点了点头,说道:“向南,可以试试。”
无论如何,向南赚了,他也是开心的,好歹也是自己身边亲近的朋友嘛。
赵炳天倒是看了看向南,没说什么,他跟向南还没熟悉到那种地步,可不会帮向南做什么决定。
尼森先生则是一脸希冀地望着向南,他相信这件元代哥窑胆瓶,肯定可以打动向南的。
向南盯着面前的这件元代哥窑胆瓶,微皱着眉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对尼森先生说道:
“尼森先生,这件任务我接了。”
“太好了!”
尼森先生大喜过望,脸上的皱纹都在这一刻绽放成了花儿,他激动地连连搓着双手,问道,“向先生,我带你去修复室看一看,如果还缺少什么修复材料和工具的话,我也派人去采购。”
“好,去看一看吧。”
向南点了点头,等尼森先生将那件元代哥窑胆瓶和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都重新收起来以后,这才跟在他后面朝三楼的修复室走去。
至于赵炳天和钱昊良等人,倒是没有再跟着,而是在博物馆的各个展览厅里游览了起来,不过一个个的,都变得有些心不在焉,仿佛这些珍贵的文物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失去了原本的光华,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转过头,看着向南逐渐远去的背影,这些人心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些羡慕。
文物修复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就是好啊,看看人家向南,分分钟就接下了一个报酬3000万元的修复任务,换作是一般人,十年都赚不了这么多钱!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